5月6日,第二届农政与乡建工作坊在江南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农学者、基层干部以及乡村建设者50多人参加了工作坊。本届工作坊采取主题发言+深入研讨的形式,节奏紧凑,从早上8点到晚上22点,共举行五场主题报告,讨论热烈,互动积极,所有参会人员均感到工作坊有特色,效率高,收获满满。
工作坊由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了全面指导和大力协助。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浙江社会科学院乡村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福建农林大学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研究中心、荆楚理工学院地方治理研究所、宿迁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院等兄弟单位给予了友情支持。
本届工作坊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一是因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号角,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二是因为无锡曾经是全国乡村建设的重镇,1935年,继定县、邹平之后,全国第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在无锡召开,当时在无锡办学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是和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山东乡村建设学院齐名的乡村建设机构。
基于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考虑,我们决定以乡村建设为主题召开第二届农政与乡建工作坊,承续乡建先贤们的探索,回应农业供给侧改革,谱写乡建新篇章。
乡村建设和乡村研究,对我们而言,不只是谋生的饭碗,更是一种情怀,正是带着这一情怀,参会的三农学者、基层干部和乡村建设者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第一场主题报告有两位大陆专家和两位台湾专家发言。浙江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野研究员带领课题组对浙江骆家庄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专题研究,她提出了后城市化时代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并提出了“精神长相”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概念。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地方文创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特聘教授、闽台社区营造中心主任陈茂祥教授,将适足农业和社区营造作为解决大陆三农问题的新选项,陈教授具有30多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近年来在大陆从事乡村建设,他认为社区营造的核心是“造人”,重视社区教育,倡导适足农业,并对农业资本化进行了反思。
来自贵州民族大学反贫困研究院的毛刚强教授,长期从事农村发展与反贫困实践与研究,毛教授以扎实的大数据研究为基础,犀利反思了当前贫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农业产业化和资本化提出了批评,引起了与会学者的讨论。最后,毛教授就贫困治理给出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替代方案。
林德福先生来自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他是著名华人学者夏铸九先生的弟子,具有10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10年大陆乡村建设经验。林德福博士以他们在浙江奉化进行的乡村建设试验为例,结合台湾的社区营造,指出当前大陆乡村建设面临的机会与困境,强调乡村建设应以人为核心,重视教育,并限制过度资本化。
第二场主题报告有五位专家发言。福建福鼎市西昆村支部书记孔庆平是孔子第73代世孙,西昆村素有“江南孔裔第一村”之称,孔书记从启蒙教育、生态农业、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进行乡村建设探索,倡导产业、文化、教育的一体化。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鲁可荣教授以浙江四个村庄的文化建设为例,讨论了文化自觉背景下的乡村教育复兴与乡村文化传承,主张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挖掘乡土文化和教育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鲁教授的发言为我们讨论乡村文化与教育提供了一个框架。
杭州师范大学林莉君副教授是一位音乐家,她以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跟踪调查了浙江胡公信仰及其仪式音声的传统与变迁,指出了乡村传统仪式音乐的同质化和闹热化,为了我们分析乡村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专业又有趣的视角。
丽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跃亮教授以自己亲手打造的画家村沿坑岭头村为例,讨论了用艺术元素激活传统村落的进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的典范。
中国传媒大学龚伟亮助理研究员以缙云乡村春晚的节目单为例,讨论了乡土文化复兴的进路与乡村社会的主体性,揭示了新型城乡关系和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生成机制。
第三场主题报告共有五位专家发言。浙江义乌何斯路村党支部何允辉书记分享了他作为实践者的探索,何斯路村通过功德银行聚人心、新乡贤带头、原住民参与等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何斯路村现为浙江文化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示范村,何书记的发言成功改变了大家对基层干部的看法,圈粉无数,其观点引起热议,有专家当场表示要移民到何斯路村。
浙江社科院乡村研究中心主任闻海燕研究员系统梳理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五种模式,提出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动力机制转型,推动美丽乡村从单纯项目建设为主向多业态融合发展转变。
江苏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金高峰副研究员指出了当前集体股权改革的五大争议问题,并结合不同地区的改革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湖北咸丰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办公室丁勇刚同志,分享了他的乡村建设探索,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精准扶贫方案,即从一对一的“帮扶干部+贫困户”转向“帮扶干部+新乡贤+贫困户”,充分发挥新乡贤和村庄共同体在贫困帮扶中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贫困帮扶的绩效,丁勇刚同志的这一建议具有启发性。
宿迁学院法政学院副院长杨殿闯副教授分享了宿迁市的精准扶贫实践,他发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小农退出现象,并呼吁正确对待工商资本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角色与作用。
第四场主题报告有四位发言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李侨明博士结合他参与的社区营造项目,分享了他对社区营造与基层治理的看法。
《崖边报告》作者、非虚构作家阎海军先生以乡村共同体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题,以甘肃农村红白喜事中普遍存在的“伙子里”为例,讨论了乡村社会中的互惠机制,这是传统村落共同体的一种内生机制。
湖南文理学院匡立波老师以张家界乡村旅游为例,分享了对参与型乡村旅游的理解,并提出了对乡土文化复兴的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詹国辉博士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分析了传统村落旅游的共生性发展。
第五场主题报告为乡建专场,共有九位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和志愿者分享了他们的乡建经验。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爱故乡组委会的张斌分享了爱故乡活动的兴起与价值;福建爱故乡副秘书长张金来介绍了福建爱故乡的在地化实践;河南灵宝弘农书院总干事樊少欢分享了弘农书院的农民教育经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青年农民的文化自觉,引发参会人员的共鸣;来自山西永济蒲韩乡村合作社的李园春和谭波分享了蒲韩合作社的探索以及对乡建人才的培养;长沙县大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刘志祥分享了他从一个农民工蜕变为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历程,并介绍了长沙工之友家园在帮助农民工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的探索。
来自常州姬山书院的三位大学生学员和志愿者分享了他们对乡村建设的思考,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建设致青春,他们脚踏实地忠于理想,他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他们的发言引起阵阵掌声,欢声笑语不断。
工作坊召集人申端锋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中国三农问题研究需要告别三农危机论,中国乡村建设需要告别乡村衰败论,告别晏阳初的“愚穷弱私”范式。中国乡村社会不再是有病的社会,农民不再是病人,基层干部不再是坏人。乡村建设和乡村研究要从乡村危机论转向乡村价值论,乡村社会具有能动性、生产性和主体性,不是城市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城市,不是资本救活乡村,而是乡村救活资本。江浙闽台地区的乡村建设为我们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实现范式转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当时针转到了22点整的时候,第二届工作坊圆满超额完成了既定议程和任务,在依依不舍和意犹未尽中结束,大家纷纷相约下届再见。
总之,第二届工作坊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问题与走向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同时,工作坊还就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建设研究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长三角地区的三农学者和实践者将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三农学者和实践者一道,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形成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江南特色,以江南乡村建设实践为基础建构乡村研究的新范式和新理论,并逐步形成乡村研究的江南学派。